close

這是我寫給自己的記錄文章,記錄我在34-35歲這一年裡發生的事。

 

從34歲生日同一天,K向我求婚,之後兩人就忙著準備婚事,也在2018上半年結婚。而在這一整年裡,我最大的學習是「和人一起」,更精準的說,是「開放自己的生命、與朋友一起扶持」。從33歲開始我所經歷的,都是我獨自一個人辦不到的事。但在現代社會裡,人與人的關係常流於單一淺薄,社會價值觀又強調獨立自主不麻煩別人,以致於大家有問題常常是自己悶著等待情緒消停以後,能沒事就沒事。其實很容易使人的心靈逐漸走向孤立。但要從孤立狀態離開,首先要有能放心、安心相處、願意一起背負重量的朋友,也要人願意冒著被傷害的風險做這樣的事。而能從孤立更往前走向彼此支持,則是考驗自己對別人相信到什麼程度、願意接受幫助、依賴別人到什麼程度。

31036814_10204432586610729_4205969015211819008_o.jpg

 

 

要講這一年最深刻的學習,大概就是和人的關係持續加深吧。而這關係並僅止於與K,也包含了我與其他人。


 

我開始學習何謂信任人

所謂的信任,有好幾種面向。包含將自己最真實、脆弱、甚至會招致批評的一面顯露在對方面前且相信對方不會攻擊自己;包含信任對方願意為自己付出、背負重量且不覺得厭煩也不會因此離開;還有,相信自己在別人那裡是安全的。

我曾在與好友J談了好幾個小時,最後被她一直挖到最後,我坦承認我對神感到憤怒,想起過去的某些事,我深深感到被神遺棄,這種話是不能在教會公開說的,但我實在太痛苦了,而我選擇向J坦承我的痛苦並不加以否認。而當我與J的關係越靠越近,我開始將過去的某些傷害、恐懼投射到她身上,比如覺得只要我不討好她,或是我拒絕她,或是我說我不喜歡她的哪裡、哪些行為,她就會暴怒或產生我無法承受的情緒,以致於我會將自己真實的心情向她隱藏,也因此她在和我相處的時候不會得知真正的我,而許多我們共度的時光,其實可能與拉近兩個人真實的距離是沒有影響的。

這些其實部分是舉例的。我曾經很長一段時間是自己一個人躲起來偷哭,不習慣向人揭露真實的自己其實如何脆弱,也不習慣在別人面前掏心掏肺的痛哭。別人可能看到我會覺得我是人生勝利組,是職場上的強者,在處理事情的時候很有能力,朋友也不少,好像容易跟人混熟。但實際上我對自己的評價是低到同一年有兩個諮商師都問我「妳為什麼會覺得自己那麼差?」的程度,就是因為我覺得自己差,才會這麼認真這麼努力,因為深怕自己落人話柄。我覺得當別人看到真實的我是何等醜陋、自私以後就會離開我,因此我懼怕跟別人進入親密關係,甚至當我和別人變成好朋友以後,我就會把好朋友貢起來放著XDDDD 其實一部分原因是因為恐懼再繼續下去會被拋棄,恐懼繼續相處,對方會看到自己種種的不好,最後會憤怒的離開。這些過去的經驗以及信念,都阻止我信任別人。而信任別人對我而言,是要我願意去做我覺得我「死定了」的事。而推翻「死定了」是一步一步逐漸推展的過程,我先做了一個我輕微覺得自己「死定了」的事,但發現自己沒死,而且對方反應竟然是正向的,於是我開始質疑自己認為的「死定了」可能不是真的那麼「死定了」XD 然後我開始理解,過去我所經驗到的,不是絕對真理,不是一定會發生的事。前年我在好友J身上發現並證實,而在過去一年,我將這樣的經驗從一個人身上推展到更大群的好友身上,更穩固的相信「(安全的)人是可以信任的」,我的價值並不來自於周圍的人認可。

 

我開始學習何謂依賴人

當我開始信任人以後,下一步是將別人融入在自己的生活中。因為我太習慣單獨行動,也怕打擾、麻煩別人、讓別人不舒爽 (再加上我本來就覺得別人太靠近我就會討厭我),以致於婚禮有很多事是我自己悶起來處理,從來沒有想過可以找朋友一起做。我找了好友E做伴娘,她一直跟我說她第一次做伴娘做的那麼閒,我完全不理解她在說什麼 XD 是一直到後來K聽懂了,叫我邀E一起準備,比如一起去髮廊、一起準備場佈的東西、甚至一起做指甲。我簡直嚇傻了,想說「這樣不是很沒禮貌嗎?我一個人做頭髮的時候E要幹麻?她在旁邊等我耶!這怎麼可以?」K笑說「妳就問她要不要啊!」沒想到E真的答應了……然後K笑說「女生不都這樣嗎?去哪裡就一起,就算去髮廊也是,做頭髮的喊肚子餓叫朋友幫他買,朋友買回來以後拍照笑她看起來像蛇魔女之類的。不用幫對方想要幹麻,要無聊就一起無聊。重點是『一起』啊。」我一方面詫異K怎麼這麼瞭解女生,一方面對K的姊妹淘比我還多而感到有點憤怒 XDDD

後來K還找了下面這張圖片給我 XD

29792710_10204387374720460_8375653532526706688_n.jpg

那些對我來說預設是「應該」自己一個人做的事,其實原來不用一個人做,原來兩個人做反而更有趣。我原本因為害怕帶給別人麻煩而不敢跨出去的那道門,在別人也願意一起的時候,竟然是讓我跟別人變得親密的關卡。這真的完全超乎我的理解。而當我享受過與別人一起的過程以後,彷彿上癮一樣的想很多事都找E一起幫忙。

而因此,當其他朋友主動說可以借我一些佈置物的時候,我沒有嫌麻煩的說不用了,而是向她們借用、改變我原本的構想,讓她們的擺飾也在婚禮接待桌上,因為這也是一種「我們一起」的表現。

 

 

我學習如何看見「人」

這幾年我花了很多力氣在認識自己上,而當我越看懂我自己,我也才在一些事件的傷害下,開始學習看見別人的狀態。我原本看不懂為什麼人的行為會如此矛盾或僵硬或傷人,也為自己受的傷、或是遭遇的困境感到憤憤不平,覺得對方「怎麼可以這樣」,「這種人怎麼可以還待在團體裡面!應該要把他所做的事、說的話都公諸於世!」…當我一直往外指責的時候,是我不肯付上相信別人的代價─受傷。而就如同我有許多恐懼、影響了我的行為一樣,別人也是有許多的恐懼,只是他們用不同於我的方式包裝他們自己的恐懼而已,我的方式是逃避,而別人的方式是攻擊。然後,我開始嘗試看見別人的恐懼是什麼,無論對方有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恐懼,但我嘗試用對方的行為去理解對方是個什麼樣的人,對方的心裡有什麼樣的需要、什麼樣的恐懼,那或許是連他們自己都沒有意識、不敢面對的。有時候,就連對方說的話、對方的批評,也可以看的出這個人的思考是到哪一個層次,或是對方對事情傾向先理解的角度是什麼。這有點像一個物體雖然隱形看不見,但在下雨的時候透過雨滴的反應與流向,可以看的出這個物體的形狀。

當開始學習把焦點從「自己」身上,移到「別人」身上的時候,我才能更多體諒人。比如原本在和別人相處的時候,我透過別人的一舉一動,來確認「我有沒有被討厭」,但如此一來,與別人相處時就看不見別人真正的樣貌,因為只專注在自己擔心的事物上。但當焦點放到「別人」身上的時候,可以透過思考「他為什麼這麼說」「他為什麼這麼做」「他的想法是什麼」「底下驅動他的是什麼」,並透過理解這些,回頭檢視讓我自己害怕的事是否合理,我覺得這樣比較能持平的看待別人與自己的相處,以及對別人的期待,比較不會因為別人的行為而被激動或害怕,並理解別人之所以是現在的樣子,也有他背後的原因。而當我放下不合理的期待,我就有更多的彈性看見對方真正的樣子。

 

 

我開始學習何謂關懷人陪伴人

當真的開始透過一些事、對方的行為,逐漸勾勒出這個人大致上的樣貌以後,才能推敲出對方可能的需要,以及適合的關懷/陪伴方式。但這些真的都是需要學習的,因為我們天生會的方式只有一種而已,就是我們最常被對待的那種、我們學習到的那種。而我們以為別人會與我們一樣,在同樣的方式下渡過某些在我們眼裡是一樣的難關,但是「每個人都不一樣」,我們天生的差異,導致我們即使聽了別人再多的分享,都必須摸索出自己的解決方法。

婚前我跟好友J有很嚴重的衝突,衝突的原因有很多,包含言語溝通時會有鬼打牆的狀況、有一些話語我聽起來感覺像指責或勒索,也對她陷入長期低潮而感到焦躁,不理解為何我曾經歷過的問題 (發現自己真實的醜陋的動機及因此傷害他人) 她卻可以卡這麼久。剛開始我也對J感到氣憤,但再仔細思考,也透過共同好友的提示,我第一次深刻的理解,原本我以為的溝通,對J來說可能不完全是溝通,因為話語是我所習慣的溝通表達方式,但不一定適用於所有人,而也不是所有人,都善於用言語表達自己。更不要提我能渡過難關的思考及想法,對別人來說可能完全不管用,當我只是反覆強調我的想法、把我說的內容換句話說不斷硬塞給J的時候,對她而言反而是吃下了也沒有助益的內容。而其實我能夠做的,也就只是聽她說、確認我的理解無誤、確認她的想法是如何、與她討論。儘管我的思緒能跑的再快,但她自己的難關或想不通的事,如果不是她自己想通,就沒有意義。

於是我意識到,很多時候我急著解決問題,但陪伴與關懷,不一定是要解決問題,更不是「用我自己的方式幫別人解決他的問題」。如果我不理解對方的狀態,我就無法真正的陪伴或關懷到對方,而只是想逼著對方依照我的步調前進。

記得之前去溯溪的時候,在最後教練帶著我們集合,問我們在溯溪過程中印象最深的地方。最後教練詢問「你們剛剛有沒有過你們還沒有準備好,但前面拉著你要上石頭的人猛力的把你往上拉的狀況?」大家紛紛有點尷尬的點點頭。教練繼續說「我們想幫助人的時候,也要看對方的狀況,而不是自己覺得好了,就硬拉著對方往前,很多時候這對對方來說可能是會造成傷害的。」大概也有點像類似的意思。

看見別人以後,理解別人的狀態,知道他當下可能需要什麼、無法處理什麼,就不急著把所有自己看見、覺得對方需要處理的事都堆到他面前,而是按著他可以的步調,一步步、按部就班的陪著他走。

 

 

學習「一起」

在與人有這樣的相處及認識之後,再加上我開始學習相信和依賴,我與人的互動模式也逐漸在變化。原本的我是非常逃避與人的相處的,因為與人相處對我來說的風險太高,包含得罪對方、惹對方生氣、被對方傷害、被對方拋棄,但逐漸的,我從身邊的人感受到支持及喜愛,我開始認知到我恐懼的那些會發生的原因,現在不一定會再發生了,就算發生,也不會再像過去那樣這麼具破壞性和毀滅性,我開始體會到在關係裡一起協調與成長,我對關係也不再像以前那樣懼怕。並且,我感受到與人「一起」的安心感以及「豐富」。

與K的婚禮,其實就是許多的「一起」的結果。我們不愛婚紗照,覺得那太不真實、太不像我們,因為我工作的關係,我反而想把我們交往過程裡的重大事件拍攝成一張張的照片,組合排版成漫畫的方式呈現,一方面也紀念我們交往的過程、重大的事件,意想不到的也是朋友藉此更瞭解我們交往的經過,免去我們一一說明的過程。K聽了這個構想也很支持。我們找了好友E幫我們順整個故事、拍攝重點,而好友C則幫我們將畫面拍攝成一張張的照片。其中有需要拍攝到群體的場景,比如K是在教會開會的時候認識我,或者有一些情節要拍攝到K和朋友聚餐,我們就找了朋友來當臨演。照片好不容易都拍完了以後,我們又找了朋友幫忙排版,開了好幾次會、調整了好幾次,完成的那時候已經是我們開始構想故事內容半年以後的事。我們不宴客不收紅包,僅有一場教會婚禮,但考量到有些朋友可能想要表示祝福,我們構想了禮物清單,開出新家會需要的用品,比如筷子、壁貼、鞋櫃、抱枕、衣帽架等等,也說明我們需要的原因,讓朋友也參與在我們新家的佈置當中,而我們在使用新家的時候,也會持續看到朋友送的禮、想到他們的祝福,也會有被陪伴的感覺。雖然為了禮物清單,我和K在那段時間的訊息量幾乎要爆炸了,我們也拼命的猜測我們新家還會需要用什麼東西、想要怎麼佈置、討論確認我們想要的新家是如何的,然後逛各大購物網站、物色、比較,跟朋友聯繫等等,這些對不愛社交的K來說真的負擔很重,但成果卻讓我們很開心。婚禮當天我們在教會交誼廳提供簡單茶宴,供餐的廠商是朋友介紹、我們親自去店裡吃過、也很喜歡的餐點,也有在開果汁店的朋友的現打果汁。婚禮還有很多朋友的協助,教會婚禮需要許多人的幫助,我們兩人的小組也聯合獻詩,這些都讓我覺得有很多的一起,還包含我文章前面提到的,朋友也提供佈置物讓我們佈置接待區。

我覺得「一起」是件有趣的事。當我很堅持我想要的方式的時候,我就會對別人做不到我想要的而感到生氣跟沮喪、最終迴避與別人一起做事。但在我保留了完成品的彈性,不完全堅持自己原本的想法或標準,容納與大家「一起」的彈性以後,雖然同時因為需要聯絡溝通的人變多、而讓事情需要花比較多的時間處理,但其實不同的人在這些過程中會加入他們的想法,又或者是為了理解我們的想法而去找相關的資訊參考,其實是一種瞭解我們,或者我們看見別人的過程,而最後的成品,是各方朋友的成果結晶,想起來,是會覺得心裡很暖、很被愛、很被支持的。而這就是「一起」的成果。願意開放自己的生活讓別人參與、也進入別人的生活當中。(這裡不討論不健康及侵犯界限的「一起」XD)

 

 

這大致是我這一年來的學習…跟以前比起來,我的學習與改變越來越多是深入在我的生命當中,其實是生命不斷的被調整,我原有習慣的方式不斷的被更改,我不斷的在探索別人的世界、新的世界,將我原本的小世界不斷擴大,經歷更多、看見更多。有時候不一定能很深刻的講出我改變了什麼,其實很多都是去年的加強版,在去年的根基上不斷的擴大。我仍舊知道自己還有很多需要調整的部分,比如我的自我評價雖然從谷底稍稍回彈,但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我對於自己是被愛的這件事仍然有恐懼,恐懼會突然的失去,對大部分關係沒有穩定的安全感,我也知道自己在接受別人表達界限,並為自己的需要及感受發聲、悍衛,這件事上,還十分的無力。但能踏上這條路,然後走了這段時間,我覺得很感恩。我知道在很多人的生命中是沒有這樣的朋友、這樣的際遇,能安全的學習,即使有挫折傷害,也有足夠的空間包紮、休息,身邊也有同伴陪著,讓我能往不同於過往的方向走去…在35歲的年紀,這並不容易,因為35歲通常是人在原有行為模式逐漸走向僵化的年紀。我真是感謝神在我生命裡安排了這許多的恩典,有老公K :D,有好友們,並且神持續的讓我看見自己固有的模式,避免我走向僵化…並使我改變…想想這五六年來的歷程,有時候真是手發痠了、腿沒力了,但仍舊被神驅趕,然後帶領我走到一個很美的草原上…讓我經歷祂生命的豐盛,看見可能的自由。

有時間再來寫寫婚禮吧!我也好喜歡我們的婚禮呀 :D

生日快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巴小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