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實在聽過很多人期待「我們一起去諮商,他就會知道他的問題出在哪裡」「我去諮商,這些問題就都會被解決」,但如果抱持這樣的心態或不切實際的期待去諮商的話,反而會非常失望的說出「諮商一點用也沒有」。

諮商,是協助一個人把混亂的思緒和情況,看見自己的情況,給出一個整理的架構,然後決定哪些要收納、哪些要丟棄,於是找出自己的解答。諮商師並不是權威、不是用來指責另一方的問題,好像是夫妻吵架要拉攏的幫手。諮商師不是陪著你哭陪著你罵也不是該給你愛的人,諮商師只是「告訴你家裡可以怎麼整理,而你可以決定你要怎麼做」的角色。

我曾經諮商過兩次,第一次是21歲,因人際創傷而有抑鬱傾向因此去諮商、第二次是33歲,想徹底解決過去懸而未決的傷痕及包袱,好準備自己進入下一個人生階段,因此去諮商。

How-to-Become-a-Counsellor-in-India-1024x512.png

 

我的兩段諮商經驗對我幫助很大,因此有時候看到朋友在某些狀況裡卡住或掙扎時,我總會建議對方去諮商,但有時候得到的回答是「我試過了,沒有用」。第一次聽到的時候我覺得很震驚,無法理解諮商怎麼會沒有用?於是開始探究問題到底出在哪裡,然後我開始有了一些瞭解。

 

每個人的心就像是一個大倉庫,裡面有很多「事件」就像貨物一樣堆積著。理想上,我們希望家裡能像下面這樣,井然有序、乾淨清爽。能好好的欣賞這些「事件」,帶出美好的生命風景。

housearrangement.jpg

 

當事件沒有好好被清理、歸檔的時候,事件會佔據很多地方,以致於有些地方去不了、有些地方看不到。人生裡的「事件」常會卡住我們,不管是跟人相處綁手綁腳,或者是有些不明所以的情緒困住自己,甚至是不理解為什麼別人一直用同樣的方式或態度在對待自己。

899980869d8200aad8cff130d80b26be530d0e48r1-1080-696v2_hq.jpg

 

但很不幸的,在台灣社會來說,下面是最常見的狀況。還沒倒,已是萬幸。一有風吹草動,就往別人身上掉瓦礫。

58343d9aec16b.jpg

 

而很多人際上的衝突或創傷,其實是互丟瓦礫的過程。人很想證明別人往自己身上丟垃圾,於是找了諮商想證明確實是別人有問題。但當諮商師指出個案自己的盲點及該負的責任時,個案常常難以接受,因為抱持的心態是「你不是要來幫我解決問題的嗎,為什麼反而說我有問題?」

 

歸結起來,有三個原因:

- 人很難接受自己真實的樣子,並不如自己所想

承認吧,我們都有自己的問題,都有自己的「好」與「壞」。我們在看問題時,常會放大別人的問題,而否認自己也有責任,但問題從來就不是「二分法」。許多影響我們之所以是現在的我們的原因,可能早在我們認識這個人之前,而這個人、這個狀況,只是激發出我們自己所不知道的那一面而已。於是我們憤恨對方為什麼這樣對待我們,急欲討回公道。

另一個極端,則是把所有問題都攬到自己身上,認為所有碰到的問題都是自己造成的,而不願意讓別人負起該負的責任。其實自己並沒有自己想的那麼「壞」,但光是這樣想,就已經罪惡感爆炸,更不要提去釐清對方的問題。

這些都是「全好」「全壞」的思想帶出來的結果。我在這件事上做錯了,就全部都是我的錯;別人在這件事上做錯了,就全都是別人的責任。但真的,問題從來不是這樣二分。

 

- 人對諮商的期待,並不是諮商真正的樣貌

如同前面說的,很多人抱持著「諮商師來主持公道」,或是「諮商師來解決問題」,這些都不是諮商真正要處理的課題。諮商協助的,就是在一團混亂的情緒當中,處理出清楚的脈絡,知道為什麼會發生問題、問題的原因可能是什麼,並負起自己該負的責任。

 

- 在困境裡站起來,不是諮商師的責任,而是自己的責任

當透過諮商理出了脈絡以後,個案會需要面臨選擇,就是「我要怎麼做?」。人生是自己的,不是諮商師的。諮商師可以協助我們看見問題,指出帶來的影響,但不是幫助我們「解決問題」「讓問題消失」。

比如一個不斷被男友利用、不被重視,最後被拋棄的女生,諮商師能協助她看見原因可能來自於她的成長歷程,或是她現在的心靈需要,讓她理解自己在感情上投注太多不切實際的期待,以致不斷的遭受利用。但這仍然是她的責任,停止這個循環,使用健康的方式來處理她的需要。而在離開現有情況的過程中,會導致女生覺得恐懼、孤單、焦慮、不安,這些都是自己要背負的責任,而不是諮商師的,諮商師只能給予支持鼓勵,直到女生重建健康的人際關係,從諮商畢業。

 

 

諮商可以為你做什麼?

- 梳理情緒、看見過去帶來的傷痕和影響

當傷害在幼小時發生,因為自己不知如何解釋、因此無法處理,以致於人會簡化思考,比如只要讓人生氣,關係就會消失、只要我聽話,爸媽就會待在我身邊。簡化思考讓人歸納出很簡單、可以控制的原因,讓自己相信只要滿足某些條件,一些惱人的狀況就再也不會發生。有時候甚至沒有原因,就是一個沒有理由的信念,比如朋友到最後一定會走向分離。

而這些簡化的結論或信念,會阻止我們正常運作。比如當我們認為朋友不可靠的時候,就會走向依靠感情。或者當有重要關係出現的時候,就會畏懼表達自己的感受想法,甚至不敢反抗虐待。

過去的「事件」都形塑了現在的我們,而當我們現在碰到困難的時候,才會發現那是尋找過去傷害的重要線索。諮商協助透過線索、理出關聯的傷痕,甚至能教你如何自己理出關聯。

 

- 給予整理心理的結構、矯正扭曲的思想

我們成長的環境並不一定能給予我們健康的心理結構。這個結構指的是,對自己、對別人,實際的期待及健康的思想、互動與認知。如我前面講的「全好」「全壞」,就是一種扭曲的思想,也影響了我們心理的結構,以致我們無法面對一些事情。

當心理結構越來越健康完善,在發生衝突,或出現情緒的時候,會更好的辨識自己的狀態,以及問題可能的原因,減少丟瓦礫的機率。比如我不再會因為生氣或難過而責怪自己,我理解自己本來就會有情緒,而看重我該如何面對這個情緒,並為被自己情緒波及的人(通常是最親近的人)道歉,請他們協助我一起面對,不為自己犯錯和求助而覺得羞恥。

 

- 長出自我覺察的能力

當我們對自己不瞭解的時候,內心常常都是一團亂、彼此打結的。諮商過程裡,諮商師指出打結的原因是什麼,那是藉由外力(諮商師)來幫助我們看見問題。但假如我們自己長不出看見問題原因的能力,就會反覆的去找諮商師。理想狀態,是透過諮商過程,我們開始學習如何覺察,知道自己的狀況是什麼、別人的狀況是什麼,於是即使不透過諮商,也能理出問題、找到支持。假如到了這個階段,就不需要諮商了。

但這永遠沒有絕對,因為人會一直有盲點,不是在A事件裡看見自己的盲點,就代表BCDEF事件自己的盲點都會消失。當健康狀態底下,人會有朋友來指出自己看不見的盲點。假如沒有朋友,或者朋友無法提供這項功能的時候,就會需要專業的諮商師協助了。

 

為什麼需要諮商?

因為你不曉得你找的朋友,是不是真的有能力傾聽你說話、給你建議。大部分狀況,人都是支離破碎,或充滿著扭曲的思想,因此就連我們的傾聽與建議,也都是扭曲及偏頗的,甚至在整個過程,朋友造成了二度傷害。因此我們信任專業、走過完整訓練的諮商師,能降低在梳理過程裡的傷害,並協助分辨有害的思想。

 

最後,其實諮商的過程裡,朋友很重要。如果一個人沒有任何關係可以支持他在諮商過程裡的痛苦,是很難持續走下去的,即便看到了自己該面對的問題,也沒有辦法處理。人都需要被支持、都需要關係,獨自的時候,是做不了什麼的。尤其很多在諮商裡指出的問題,並不是理智上知道以後,自己就可以直接改變。改變常常需要在行為及經驗裡實踐,就像當我們運動傷害久了,醫生告訴我們要用正確的姿勢,我們也要不斷的練習、提醒自己用正確的姿勢進行運動,久了以後傷害才會逐漸減輕、消除。透過人來的傷害,也必須要透過人才能被醫治。

我很幸運,在兩次諮商期間,身邊都有非常好的朋友支持。她們能陪著我哭,真誠的告訴我她們的想法,或者就是聽我說。她們成為了我心理的力量,讓我能努力往前走,我為此非常感恩。

 

希望這些分享,能讓大家對諮商多點瞭解,也能破除一些諮商的迷思。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心理諮商 自我覺察
    全站熱搜

    巴小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