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這一年,因為工作,我過的極其痛苦,然後我在痛苦裡不斷的摸索原因,花了非常多力氣在自我懷疑、自我質疑「妳離開之後還找的到好工作嗎?」「這工作是神帶妳來的,妳要學習順服!」…直到我決定放棄忍耐跟掙扎,決定離開。開始為離開預備之後,許多卡在生命裡的結就開始一個一個的解開,但解開的過程還是一路的痛苦。

 

六月初,我去了一趟縱谷,那是我一直都很想去的地方,喜歡看山與山,覺得平原很美。

IMG_20200607_154113.jpg

 

 

其實我一直被自卑困擾著,即使我做了許多不容易的事,但我總是看的很局部、很小,沒辦法真的看見自己真正的樣貌。在工作上,這個情結變本加厲。我希望用工作成就來肯定我自己,來撫平「我沒有用」的焦慮,所以我只想考慮大公司,或者我開始一份工作之後就會全心的投入、希望自己能做出一些成果,用這些來肯定自己。但其實,工作成果不是個人可以推展的,而是需要團隊一起努力,當團隊沒有方向、沒有策略,也沒有為彼此著想的合作氣氛,我離我所追求的一切就越來越遠。

從開始上工之後,我一路辛苦的維持自己的情緒,2020年開始就一路無法控制的下滑,我拼命的告訴自己「是神帶妳來的,妳如果離職,就是從神要妳學習順服的功課上逃跑!』但每天面對這樣的情緒,到最後我甚至開始不想吃東西、吃不下,體重一路下滑。

然後我終於決定離職,而從我決定離職的那刻起,神的工作就陸續的開始了。

 

我發現原來我是個有能力的人,只是要看環境能不能讓我發揮實力。為了準備面試問題的答案,我開始思索過去做過什麼專案很有成 效。以往我只能看見一個記者會、一個單一事件,但如果我只能講這麼小的事,那麼公司也只能從這麼小的成就來認識我。於是我開始看大方向,我曾經做過什麼,有助於公司整個事業的發展。然後我想起了一個一系列的行銷案,在那些行銷案之後,當時的公司樹立了在台灣市場的形象,也在用戶間建立了品牌好感度,持續不墜到後來公司營運走下坡。當我想到那些行銷案的成效時,我被自己嚇到,因為我從來沒有用這個角度看過自己做的事。我突然想起了以前曾經有朋友跟我說「我覺得妳很強」或是「我看不出來妳是沒有自信的人,妳根本不像」,那時候我突然明白了她們說的是什麼意思,但我一直困在我原本看待自己的觀點裡,以致於我根本不會認同她們所說的,還拼了命的想要找證據來肯定自己有能力。

離職後我直接面臨到一個問題「我想要去哪裡?」而這成為了我下一個焦慮的來源。

我享受團隊合作的氛圍、喜歡自己的工作有意義、有成就感,我會不斷的督促自己精進成長。但我發現能讓自己享受的工作環境,是可遇不可求的。有許多因素決定工作環境及氛圍,包含管理者的思維、團隊成員、企業文化,但這些都非常難在面試階段就能看見。再加上我其實長期對「行銷」抱持著質疑的態度,也因此我對自己未來要去哪裡感到越來越困惑。行銷是一個很中性的工具,用來把想要溝通的產品、想法、概念,與目標族群串連在一起,擬定要溝通的對象並瞭解這群人適用的語言及他們在意的東西,才能有效的溝通。行銷是常被人忽視的專業,而重視行銷專業的組織通常是銷售產品的企業,因為他們仰賴行銷對市場溝通所帶來的收益。但當行銷被用來銷售產品,加上在這當中被諸多原因犧牲的道德,使得行銷變成恐嚇大眾、灌輸特定思想觀念、加速民眾消費的行為。比如說「別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不增加自己的競爭力就是在落後」「妳好美,我想認識妳」等等廣告內容,背後都已經植入了特定的價值觀。這不是我想要做的行銷,但我想要做的行銷似乎不是主流就業市場能提供的,那我要去哪裡?

原先我看到一個公司開出的行銷職缺,查了他們的企業文化,確認職務內容及要推廣的產品,讓我非常想嘗試。沒料到當我正想請內部朋友幫我投的那天,職缺就消失了。後來查了新聞才知道因為疫情影響,職缺凍結,讓我不得不直接面對我的焦慮,因為連我唯一覺得感興趣的職缺,也都關了。

 

K 問我「妳退休了之後想做什麼?」「妳這麼在意工作成就感,但如果妳不需要工作,妳會做什麼?」我知道他在問我我的興趣是什麼,但我真的腦中一片空白。

我喜歡嘗試很多東西,但我不曉得哪個能稱之為我的興趣,並且我會願意一直一直做下去。…我試過做手工皂,但做了幾次我就累了想放棄;我試過水彩,但我發現水彩要畫的好的要耐心不斷的調整、加顏色上去,我沒耐心;我試過花藝,但我發現花藝的世界太大而很看個人的藝術細胞及配色能力,就中斷了;我重新撿起了很久沒吹的長笛,但雖然我喜歡吹長笛、卻不能稱的上有熱情。…於是我茫然了。

我卡在「所以我要放棄十年的行銷經驗轉行嗎?我要轉去哪?薪水怎麼辦?」與「我要繼續做我心裡無法接受的行銷工作嗎?難道沒有能讓我在道德層面能接受、團隊向心力強的行銷工作嗎?」之間。

 

然後我突然想到了心理,為什麼我在考量興趣的時候,從來沒想過心理?

從 2015 年開始,我為了在感情上好好預備自己,花了非常多的力氣在探索自己、認識自己。我開始覺察自己的情緒、自己隱藏的信念、扭曲的思想、我對待自己的方式。我這五年幾乎沒間斷的在看書,其中80%是心理相關的屬靈書籍。我探索自己的過去,也透過和身邊朋友的衝突,在探索自己與對方的狀態。當我對自己瞭解的越多,就越能瞭解別人。我看見人被原生家庭與過往創傷影響之深,以及大部分人對自己的這些狀態一無所知。也因為一無所知,所以常常用不健康的方法在對待自己與他人。

 

「那…我要去考諮商所嗎?」如果我決定轉行,轉做心理諮商師,最起碼有四年不會有收入,這樣家裡怎麼辦?我怎麼辦?這個選擇太重大,我覺得我根本無法確定,我希望神能給我確據,我才有辦法確定。可是到底我想要的確據是什麼,我也不曉得(那時候 K 聽到我這樣禱告,就笑了)。

「先找找看有沒有結合心理與行銷的工作吧!」但我一找,才發現根本沒有這樣的職缺。或許是因為行銷大部分都是跟消費品綁在一起,心理這類沒有辦法產生收益的知識很被冷落。沒有諮商診所在做專業行銷,大部分諮商師心理師是自己經營粉絲頁,資訊傳遞主要用文章或書或大量文字,以行銷的眼光來說,文章或書本身就是一種門檻,把心理學束在知識分子的領域裡,即便有些文章寫的再淺顯,都會讓人難以接近與吸收。更何況…我發現心理學指涉的狀態與方式,沒有經歷過的人很難理解那是什麼,容易把自己過往的經驗套在心理學講的方式上,變成穿鑿附會。

我沮喪了一陣子,心裡想說「如果沒有行銷人來推廣心理相關的東西,也沒有心理所或諮商所想找行銷人來推廣,那我來試試看能做什麼好了。」我用過往的行銷專業,安排貼文每張圖的訊息量,以及訊息的呈現方式,盡量提高易讀性、傳達我自己在自我探索時發現的內容。第一篇「想法不等於感覺」迴響不錯,大概隔了一兩週,我又製作了第二篇。第二篇剛出來的時候迴響就很大了,但當時我卻有一股說不出來的焦慮,睡不著覺。

 

在 K 的鼓勵下,我和朋友去了一趟花東。

在花東,我的心情先放鬆了下來。對未來的焦慮好像暫時先放在旁邊,我開心的享受美景,覺得很放鬆。

IMG_20200607_151706.jpg

 

在那裡,我和朋友盡情的在稻田裡騎腳踏車,聞稻香,品嘗當地美食。其中一家「舒食男孩」是素食餐廳,我們吃了之後十分驚豔,完全不覺得自己沒有吃到肉。老闆很熱誠的跟我們分享每道菜的做法,有感而發的說了一句「興趣跟工作能結合真的很重要」。因為我們驚嘆每道菜作工之繁複,老闆說這是因為主廚(他的水某)本身對烹飪就非常有興趣,每次吃到什麼菜、看到什麼書,就會研究個不停。他們之前都是受僱工作,在兒子的提議下,決定全家來開餐廳。開了餐廳以後慢慢做、也不斷嘗試發展、開店,最後只留下在池上的這家。後來還有再去幾家當地的店,有一些是台北人搬到池上開的。在花東的這幾天,我感受到當地人並沒有要追求什麼工作成就,他們單純就是做自己喜歡的事,想辦法嘗試,不行就算了、再換其他的試試。他們沒有追求升官發大財,因此也不害怕失敗。

這讓我想到之前去某國短宣的時候看到的狀況一樣。在鄉下務農的人,因為附近少數民族需要聖經相關的教育,於是他乾脆開了一間神學院給這些少數民族。「收完這批學生,看之後還有沒有人想唸。如果有我就繼續;如果沒人沒錢,我就回家。」身為都市人的我聽到神學院院長這麼說,驚嚇到不行。當時我疑惑「他們怎麼都沒考慮過失敗的時間成本?」現在想一想,覺得奇怪的反而是都市人。

 

對什麼都用買的的都市人來說,看到像下面這樣的創作是很新奇的。我們常會被說「有那麼多美國時間,還不趕快去看書!」然後我們的興趣與夢想,就在這當中消失了。但看起來,花東人過的就是美國時間。

IMG_20200610_150158_772.jpg

 

我清楚的感受到,我與這樣生活方式背後價值觀的衝突。而我的焦慮,其實就是根源於我的價值觀。

我什麼事,都追求「要有用」;如果沒有好好運用時間進步,我就是在競爭裡落後。因此我對於時間白白流逝這件事感到非常的焦慮,也對我在做的事對未來可能沒有「實質幫助」感到焦慮。尤其當我已經看見自己與同儕的差距的時候,更會瘋狂的想拼命追趕上。我從小就在一個看不見的「競賽」當中,每分每秒都要用的確實。我連看韓劇都要求自己要聽韓文句子怎麼說,以免自己覺得花了這麼多時間看劇卻沒有任何「實質幫助」是在浪費時間=浪費生命。

但在花東,我看到了不在競賽裡的人是怎樣活著。

 

輕鬆、自在,多面向嘗試,開心最重要。

 

我想起了我離開上一份工作的自我質疑「妳離開之後還找的到好工作嗎?」薪水夠好、職位夠好、公司夠好,這些就是我的價值觀。而活在這樣價值觀下的我,非常痛苦。因為我在一場看不見的競賽裡,焦慮自己落後了,並且,其實我並不喜歡也不享受這場競賽,只有在知道自己在比賽裡佔上風時會稍微開心一下,但隨即又被焦慮取代(因為前面總是有人),也時時刻刻的質疑自己為什麼要在這裡面。這兩三年來,我為此非常痛苦,儘管我清楚明白自己正在逼迫自己,但我無法擺脫這樣的生活。

看見其他的價值觀、體驗其他的價值觀,讓我整個人鬆了下來。

我也可以過那樣的生活。我也可以嘗試我感興趣的東西,不管那能帶來多少收入,但我可以自由的做選擇。而我也很幸運,因為有 K 的支持、撐著家裡的收入,讓我可以探索、也可以嘗試。

 

然後,透過深層情緒的貼文,我發現了情感教育的需求之大,以及用行銷專業製作的貼文真的接受度及傳播度比文章來的高很多的這件事。好像新的世界被打開了。而我也想在這個面向嘗試看看我能做什麼。

再回頭想想,其實我不需要神給的確據,神也知道我需要的不是確據,而是處理我的價值觀造成的影響。祂確實的應允我的禱告,我佩服祂瞭解我之深…

 

37歲的自己,來到生命的一個段落。未來稍稍有方向,但還不是很確定路會是什麼。生命只有一次,我想好好追尋自己真正想要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巴小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