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這一年起伏很多…我從上班族的型態上退下來,正式轉行。這對我來說,真的是很難的事。因為離開上班族的日子,等於離開「別人的肯定」「有保障的未來」,投入未知。但某種程度上,也是回應了「我是誰?」「我喜歡什麼?」「我認同什麼?」這些問題。

去年 K 畫了這張圖給我,其實把我的問題呈現得很清楚。中間拖著一大堆沙袋走的是我,在每條岔路上都有人在那裡說「這條路才對」,然後再在我身上加上一包沙袋。我一直害怕走錯路,但右上角那個景色是實際的狀況,事實上我不用這麼擔心走錯路,因為做什麼選擇都可以,若真的我要走到懸崖邊,神也設了護欄保護(阻止)我。

IMG_20200212_113743.jpg

 

2020上半年因為疫情的關係,原本想要的工作機會消失了,我也頓失重心,再加上對自己缺乏信心,也擔心工作太忙,我會無法兼顧臉書專頁,下半年在朋友介紹下加入了一個團隊,做非我專業的事。

因為工作內容不是我的強項,即使花了很多力氣,我仍然沒辦法做到完美,也引起團隊反彈。我其實很渴望別人能認同我的工作能力,藉此肯定自己。但碰到這樣的狀況,別說是肯定了,我連在團隊裡立足都很難。有一天午休,我焦慮的在公司附近散步,想起這些不被接納,又理解接納不是應得的,看見自己習慣用來確保自我價值的方式被攔阻,我非常悲傷痛苦,邊走邊掉淚,最後問自己「我盡力了嗎?如果是,那麼我已經無愧於心了。」「有些事確實不是我能做到的,但有些事是我能做到的,我做得到與做不到的事,都不能決定我的價值。」「我就是我,若有人不瞭解我,我無法強迫他們瞭解,也無法左右他們的想法,這是他們的領土(界限),不是我的。」我確定自己不適合那個專業領域,後來也因此離職。

同時,我也持續的在思考未來。過去十幾年,我一直在為企業做行銷,年紀輕時要學的很多,堅持沒這麼多,自然能在工作裡獲取很大的成就感。年紀越長,越看見自己認同什麼、不認同什麼,面對行銷工作時反而更迷惘。我總是問自己「我認同這個產品嗎?」「認同這個公司嗎?」「認同這個團隊嗎?」我喜歡在工作時全力以赴的自己,喜歡自己所設定的目標達成的時候,但當我連工作本質都質疑的時候,工作的快樂與滿足也離我越來越遠,也把自己的路越劃越窄。

臉書專頁的人數成長穩定突破三萬,我對這樣的發展感到驚訝,因為我看得見這背後代表的是這些和情緒相關的知識其實很需要人述說宣傳,也就是「行銷」。然而,情緒心理領域的行銷,與企業消費品的行銷,無論是收入或社會上的評價,都差異很大。若我選擇轉行,就代表我要從「社會認可的成功」上轉離了。我其實沒辦法做這樣的選擇,但我又不得不做這樣的選擇,因為原有的路徑對我來說幾乎已經無路可走了。

 

這一路上 K 都陪著我,也樂見我走新的道路,但下一個問題是,若我要轉行,要從哪條路進入?以後要做什麼?

通常一般人會很直覺的想到諮商所,但我覺得諮商並不是自己想走的領域。諮商是協助在人沒辦法自己解決的時候介入,協助整理思緒,並提供支持,或其他切入點。也就是說,諮商雖然也有教育性質,但更多是在治療,因此才會需要專業證照。但我感興趣的領域其實是大眾的情緒教育,可以讓有興趣的人先有處理情緒的概念,可以避免惡化的嚴重程度,甚至自我療癒。諮商固然可以提供處理情緒的各種角度,但訓練主軸是談話(諮商)技巧,而非大眾教育。教育部分其實需要人才投入,而在教育人才沒補上來、或是機構資源有限的時候,是由諮商師兼任的。諮商師的養成需要花非常多年,研究所畢業後要累積時數,還要準備考照,但這些都是為了治療而預備,而非教育。因此最後,我還是選擇了家庭教育相關的系所。

 

花了幾週,緊鑼密鼓地趕出申請資料,順利的進入理想系所。

PXL_20201209_140246408-01.jpeg

 

疫情爆發,也讓我更加意識到人才的分配不均。自由市場使得人才往高獲利、高成就的方向流動,但許多更需關注的領域卻缺乏人才,長久下來,對社會並不是好事。例如公衛人才的缺乏、社工人才缺乏,或情緒教育人才的缺乏,都是如此。人可能為了贏取大眾的肯定,而捨棄了自己喜歡的方向,轉往被社會認可或收入穩定的方向前進。假如能力足夠,其實都能做的不錯。放掉自己曾經喜歡的東西雖然有點可惜,但也不至於犧牲太多,甚至可能獲得的更多。這樣的發展卻也導致整個社會發展非常單一,當社會發生各種狀況時,便拙於應對。當父母無法認知孩子有自己的特質,而強押孩子往社會認可的方向上前進時,缺乏接納經驗的孩子,也難以接納自己與別人,或許有一天會用極端的方式發作出來。

 

今年一月去參加了一個靈修禱告的活動,在山上待了一天。牧師帶著我們在山上走,邊講解當地植物的變化,一邊默想神的創造與作為。平常習以為常的森林,突然變得豐富了起來。林子裡有高大的樹木,樹木上有攀附的伏石蕨、有藤,地上有蕨、有芋,有灌木、有竹子,每種植物都有自己的樣貌與姿態,各自都不同。我覺得自己就像是看到其他成長茂盛的植物,所以羨慕他們的身影,拼命希望自己長得跟他們一樣。但越長卻越發現我沒辦法,最後理解,我們天生就不同,所以能長出來的樣貌也不同。我不會曉得自己是哪種植物,所以只能盡可能的嘗試與伸展,直到越長越大,我才會逐漸看見自己的樣貌,理解自己可能是哪樣的植物。

如果我太過希望自己是哪樣的植物,我就會覺得自己現在的樣貌很不好,我不願看見自己的樣子,也不可能肯定自己,就更難長出自己原本的風貌了,因為我拼了命的想要跟別人一樣。所以在發展過程裡不設限,看見各種姿態的美好,對自己是很重要的。

PXL_20210123_053628400.jpg

 

2020年開始因為疫情的關係,我必須要回頭去面對許多關於自己的事,而到2021年,這樣的變化變得更劇烈。當我可以用其他事物使自己分心的機會少掉了之後,我怎麼回頭面對自己。

比如當我習慣用工作來肯定自己,但我沒有工作時。

比如當我習慣用許多飾品、化妝品、服裝打扮,來肯定自己,但我不再需要外出時。

比如當我習慣用人際互動來肯定自己,但原有的人際互動逐漸消失時。

 

我發現我是個成果導向的人,以致於我很難享受事物的過程,因為我太習慣期待成果。當我原本可以取得肯定與成就的方式都消失時,我做事的動力也跟著消失了。前陣子原本在忙課程及講座,但因為疫情,講座延期且改為線上,課程我直接取消,決定移到明年再辦。原先在忙的事不用忙之後,生活的重心也消失了。我問自己「現在想要做什麼?」腦中卻一片空白。把事務抽走以後,我的生活好像瞬間什麼都不剩。

雖然開始偶爾看書、做些不用腦的手工、研究食譜,但總覺得這些「沒有目標(成就)」的事務讓我心裡很不踏實。我雖然在做事情,卻好像什麼都沒做一樣。然後我突然意識到我其實不曉得生活是什麼。生活已經被工作(競爭)擠壓到好小好小,以致於要回歸到生活本質之後,我呆掉了。除了逛街、玩game、刷臉書以外,我的生活到底還有什麼?當沒有競爭壓力的時候,我喜歡什麼?想做什麼?

然後當我無事可忙時,只能回頭赤裸裸的檢視,我是怎麼看待我自己的,我對自己真實的評價是什麼?我覺得自己是個怎樣的人?我喜歡自己嗎?在疫情底下,反而逼得我必須面對這件事。我從自己的痛苦與慌張裡,發現我還是沒辦法很喜歡自己跟肯定自己。

想起以往每年都在為自己訂目標,其實是怕自己浪費時間、怕喪失競爭力。我就是一個骨子裡都塞滿競爭意識的人,但那樣的競爭其實是為了獲取他人的喜歡與讚賞,因為我無法那麼喜歡自己,以致於我花了非常多的時間在這些事上,又覺得別人能獲得比我更多的愛。因為時間是稀缺資源,無法複製、無法重來,我總是想把握時間,只要自覺浪費時間,就會對自己無限譴責,我又可以在任何事情上都挑自己毛病,因此難以放鬆,總是每時每刻都很緊繃。那與外在環境無關,是因為我的價值觀和自我價值導致我的生活變成這種樣貌。

但其實我是個擁有很多的人,只是我很少仔細的收下別人給予的溫暖與善意,以致於一直活在缺乏中。雖然已經知道自己是這狀況,但還是要花好幾年的時間才能稍微調整一點點…

 

這次生日雖然碰到疫情而沒辦法跟朋友實體碰面,但大家還是在線上幫我唱生日快樂歌,因為大家網路速度不一樣,所以唱歌的節拍也不一樣,是很有趣的場面。

20210618慶生.jpg

 

甚至也有朋友特地去買了小蛋糕送來給我,幫我慶生。

PXL_20210618_121219311.PORTRAIT.jpg

 

端午節時還有朋友特地送粽子來,很貼心的兩鹹兩甜,我跟 K 都吃得很開心。這好像也是我有生以來第二次吃鹼粽,覺得很特別!

PXL_20210614_092649415.PORTRAIT.jpg

 

當我哭著跟 K 說我覺得自己好像沒什麼能信任的朋友,覺得缺乏人際關係的時候,K 就把這些事丟出來打我臉。我也不禁感嘆自己的心理劇本太過強大…就算事實擺在眼前,我仍舊無法擺脫那些感覺。

我不曉得還要花多少年才能離開這個地方,但也只能在每次意識到的時候再推翻自己的劇本,然後希望總有一天,我能逐漸離開這些對自己的看法裡。38歲,還是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巴小波 的頭像
    巴小波

    巴小波的新手人妻筆記

    巴小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